股票工具 | 博客 | 目录 | 搞搞钱学 | 股票技术分析
星期二, 七月 21, 2009

王亚伟的烦恼

王亚伟据说是迄今为止业绩最牛的中国公募基金经理,最近关于他的新闻不断,颇为耐人寻味

先从最早的引子说起:

2009年7月6日王亚伟走向风口浪尖 被证监会调查?

2009年7月7日传言袭来 王亚伟重仓股大跌

2009年7月11日三年了, 王亚伟终于露面了》东方早报理财一周报 股小菜

究竟是谁逼出了王亚伟?

传得沸沸扬扬的“小三”事件没有逼出王亚伟,所有媒体的狂轰滥炸没有逼出王亚伟,面对业内不怀好意的怀疑没有逼出王亚伟。这次,证监会调查的传闻一出,王亚伟终于坐不住了。

爱搞搞备注:“小三”事件大概指《王亚伟婚外恋,原配大闹华夏

他在说给谁听?是当场的十几家媒体么?如果是媒体,为何华夏只邀请北京的媒体呢?
无论怎么看,王亚伟只是在整个发布会做出一个表态,或者说,他通过这个方式向证监会摆出了一个姿态——我没有猫腻。如果你证监会真的敢宣布我有啥见不得人的,那只能说你是跟我华夏基金当面作对了。我给了你们一个暗示,这次算是我们华夏的主动出击了。

2009年7月18日王亚伟二次被查?华夏内部发生了什么?》东方早报理财一周报记者/仇晓慧

其实早在两三年前,王亚伟就被证监会调查过。只是当时有华夏总经理范勇宏挡着。信息也没有披露,所以业内知道的人也不多。

  华夏基金内部人士曾向理财一周报记者无意透露,王亚伟的事如果追根溯源,则牵涉到一些错综复杂的人事。

圈内的人都知道,王亚伟对范勇宏有知遇之恩,而他们俩,自华夏证券时代,就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兄弟。

私募界人士称,在王亚伟被查后,范勇宏找监管部门提问:“基金要不要个性,要不要多元化?”结果是,“既然没有证据,那就算了吧”。

  于是,第一次调查就这么不了了之。

  实际上,范勇宏与证监会原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也交情不浅。2000年1月,范勇宏与当时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的王益合著出版了《回顾与前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之路》一书。

  去年6月,王益被“双规”。

在中信证券合并华夏基金的路径上,中信证券、中信基金董事长王东明出任华夏基金董事长。范勇宏尽管历经内地基金业十年风雨,仍固守在总经理岗位上,然雄风已不同往年。

  往事被重提:王东明曾试图安排中信系人马执掌华夏要职,遭到老华夏人的集体反对。

基金业一资深人士更是对记者表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2009年4月接过基金业务后,让很多基金都感觉压力很大。

  7月初,“证监会调查王亚伟”说法轰动基金界。7月9日,王亚伟面对媒体追问。

资金链拉抬王亚伟股

  有一个上海私募曾告诉理财一周报记者,他当年曾是王亚伟利益链中的一部分。“当年”是指2007年,他接盘华夏大盘的重仓股前后大约大半年。该人士称,“王亚伟人缘不错”。

  这个私募是在去年大智慧Level2撤销事件后向记者坦诚了与王亚伟的干系。因大智慧Level2可以让用户清楚地查询基金账户与游资账户,所以当时业内一度风传,是华夏基金通过监管层给大智慧施加压力。然而据该私募透露,其实是他们这批私募迫使大智慧Level2撤销,因为他们中间有人觉得,“接盘华夏大盘的就这几个账户对倒资金,太明显了”。

  该私募称,接盘的有很多私募,根据“行规”分散接盘。因为王亚伟选出的股票一般的确有潜在重组,不少是炒作的好股票,所以他们也乐意接盘,然后相互对倒,共同抬轿把基金的净值做高。后面也会有一些其他散户或机构,成为其后的接盘者。

  在他们这个产业链中,也有出现亏损的情况,华夏基金会予以补偿。但是在接棒过程中,只有最后的接棒者才会遭遇亏损。华夏大盘的选股一贯表现较好,所以接盘的人特别多。

  关于这个私募拉抬圈,已有不止一家券商告诉记者,确实听闻过此事。

  有基金业内人士猜测,这个核心利益链同时在华夏的岁末排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理财一周报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接棒”一说在很多基金中都有可能出现,而且查无实据。以王亚伟华夏大盘为例,因基金有不能在单一券商中超过30%交易资金的规定,所以一般基金在下单时,会通过好几家券商。这些下单的数据,在第一时间内就可在券商总公司的交易通道获悉。获悉资讯的也可能是通过券商渠道,而所谓的华夏基金给出的补偿,或许是其他机构的“冒名代替”。

  不过,记者采访了不少券商营业部人士,他们都以“水很深”拒绝回答。但是,券商把第一资讯交给大客户是行规。在王亚伟的名人光环下,通过这些渠道也会有很多跟风资金。

“特殊信息渠道”争议

  对王亚伟屡屡踏准重组题材,一公募投研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你看ST昌河、中航精机,都不是什么绩优股,怎么可能他一投资就曝出有重组题材了呢?毕竟,投资重组的公司难度太大了,你可以进行大股东的换位思考,但重组还牵涉到地方政府的态度,以及重组第三方的实力,要了解这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对上市公司的长期追踪与对管理层的深入交流。如果是一家公司就算了,王亚伟总是一篮子一篮子地投。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假设这批人聚集在王亚伟身边,王亚伟不缺资源。就好像当年的“涌金系掌门人”魏东,其父亲魏振雄自1992年起,就担任有中央财大背景的中惠会计师事务所的董事长和主任会计师。该事务所承办全国业务,曾经给苏州高新、石劝业等数家上市公司做过资产评估。显然,这一渠道给魏东提供了很多一线资讯。而“山高皇帝远”的王亚伟是否也有相似的渠道呢?

    记者经过多方了解,能有贯穿全国重组资源渠道的无外乎全国大投行、会计事务所、律师行以及银行评估机构,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

对于“财大”这个字眼有点过敏,于是google了一下,得到《王亚伟其人:长于庄股时代》,果然。

1999年起,王亚伟正式担任基金兴华基金经理,时年28岁。同期在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学习,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别的八卦:《王亚伟今年最赚的三只重组股》、《“王亚伟概念股”科大讯飞9连阳涨73%》。

其实不但王亚伟同学最近新闻不断,连他公司华夏基金也有可能处于动荡之中:

2009-07-08中信证券将转让至少25%华夏基金股权

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四条规定,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照此判断,中信证券转让华夏基金股权比例应在25%-51%之间。
资料显示,中信证券公司目前持有吸收合并后的华夏基金100%股权。2007年中信证券通过受让中国科技证券所持华夏基金3.55%的股权,受让西南证券所持华夏基金35.725%的股权,从而成为华夏基金单一控股股东。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俺在琢磨,你说像华夏基金这样的老牌大型一线基金公司,能否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对中国股市翻云覆雨从而角力决策层呢?

当然长期而言鸡蛋砸不过石头,可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领导的地位也是靠政绩建树来巩固滴


关联文章
18条同学们的留言啦 to "王亚伟的烦恼":
我是火星人 - 2009/7/21 17:49:00
?沙发
匿名 - 2009/7/21 18:17:00
板凳
十笔小森 - 2009/7/21 18:24:00
呵呵,这个我也看了,搞搞同志原来这段时间一直都在的啊,还以为你潜水了呢!
最近几天股市有点看不懂啊,搞搞同志有时间分析分析:是继续舞照跳,还是大海啸前的宁静!
far8008 - 2009/7/21 18:27:00
有深度
123_zhuti - 2009/7/21 19:46:00
知道当年的"3.27"事件吗?经历过就什么也无所谓了.什么庄啊、散啊的,能决定命运的只有你自己。一句话:在这行里混饭吃,谁都别信。

danky - 2009/7/21 19:54:00
他赚了多少钱?
贺仔。。 - 2009/7/22 0:03:00
谢谢搞姐的post,继续关注王亚伟事件的发展。。

顺便问候搞姐最近在LA还好么?我刚回到San Fran,这几天天气很不错。。。
爱搞搞 - 2009/7/22 1:03:00
太热了:)。
贺仔。。 - 2009/7/22 1:13:00
呵呵, 上个周末San Fran也是比较热,,不过这两天好了一点。。。

搞姐,美股最近涨得很不错。。。看来业绩出来没有大家预期的那么差。。。不过我总是觉得好像要回调一下。。嘻嘻。。

一块红布 - 2009/7/22 8:47:00
看不清你也看不清路,我滴手也被你抓住.........
Michael - 2009/7/22 9:20:00
这样风格的文章才是爱搞搞的风格,才显出这个博客的与众不同。
老实说,不太喜欢前段时间的文章。别写得像一般的股评,也别像那些所谓某某软件的数据分析师。
匿名 - 2009/7/22 10:30:00
搞搞姐姐,你的意思是此事引来故事的一轮清洗风暴?
或者又要被政治强压下去,最后不了了之?
kingd - 2009/7/22 14:23:00
我觉得搞姐写作风格有回归的迹象!
seemcai - 2009/7/22 15:18:00
学习了
domi - 2009/7/22 17:06:00
搞稿,不知道你想说些什么,有几个象我这样没看懂的?而且我有点觉得你所引用的这些消息是否属实也未可知,你知道中国的新闻业的口碑不是太好,以这些为论据做推论会不会反把别的同学弄迷糊了,你知道证券这一摊本就够乱的了。
stefanie - 2009/7/23 11:07:00
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谢谢搞搞!
flyinpig - 2009/7/23 16:39:00
据此来看,在所有的公募基金都在一知半解的追求所谓的“价值投资”的时候,王亚伟以私募的风格和手法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因此与之私交不错的往往也是私募的经理们。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
1)触犯了他所在那个公募基金圈子的规则、名誉和利益,或称“潜规则”,或曰“木秀于林”;
2)给监管出了难题,公募基金究竟应该如何去监管?其运作风格是否应有所节制?如果全国的公募基金(规模可不小)都在搞“高周转率”(投机)、搞“重组题材”(信息不对称)的话,是否会对全国范围内中小股民的利益造成侵害?监管是否同时需照顾到舆论和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从个人情感因素来讲,这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极其缺乏勇于打破旧有秩序和规则的英雄!
cheap nike air max trainer - 2011/8/12 20:48:00
我现在也有很多的烦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