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的灵感是因为写《早茶和夜宵提供了最早期的交易场所》,忽然联想到了互联网上的所谓SNS社区。那什么SNS不就是寄望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茶楼式交易所”吗?
经常有人问我怎么看什么六度、SNS等等,我的答案是:“不懂,没兴趣”。
说真的,除了“骗疯投”,俺想不出这类咚咚有啥用,所谓的“六度”是美国一个社会学家的实验,《引爆流行》里面有详尽描述,这个实验结果根本不是现在那些“六度社区”解读成的扁平状模式:“通过朋友认识朋友”。
说到“朋友的朋友”,要论“人情术”,俺估计任何一个美国人都不是我们中国同学的对手,但一个有效的“圈圈”,我认为可以想像为上述的八、九十年代广州茶楼式地下交易所,它起码要具备这几个要素:
- 这个地方每天固定的一帮人聚在一起,风雨不改;
- 这帮人都从事某种特定行业,例如这个茶楼是炒房子的,那个茶楼是倒卖电器的,从没见过一个茶楼混着各种各样行业然后能形成“集市”;
- 有了这帮人,有了特定的目标,他们每天或经常在这里能够获得利益,从而能坚持下去;
- 这个行业或利益的取得要有“潜规则”作为门坎,新人入行要旧人介绍,除了“引入”,其实还具有“师傅”的意味,即告知其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
我想不出当今中国互联网上什么样的“SNS”能满足上述四个要素,而同时,广州茶楼交易所生意模式的没落也因为天变了,社会大环境由封闭转为日益透明,缺乏了原有的四个基础(见《早茶和夜宵提供了最早期的交易场所》),而互联网开放的本质恰恰是和八、九十年代那种垄断封闭所造成的环境背道而驰的,要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想去建立一种封闭的模式,逻辑不通。
更甚者,当今任何互联网模式追求的盈利模式都要依靠“眼球爆炸”方式取得,但“茶楼式交易所”是一种通过“潜规则”保护一群“小众”的形式,这样他们才能取得垄断利益,假如人人都知道了“潜规则”,就没有了“潜规则”,这群人赖以生存的手段也没了,树倒猢狲散,一个没有利益的圈圈是不能长期吸引一群主力的,骨干没有了,圈圈也消失了。
所谓互联网SNS模式和互联网的关系就如水火不能互容,俺不看好。
提醒:
周日(2006年10月15日下午)准备出来玩玩聚会,在广州附近的同学如有兴趣记得前来参加啊,详情请看《乱搞搞广州聚会通知》
》》》搞搞钱的学问目录
或者说你眼里认为是美国传过来的"正宗"SNS并不是我在美国看到的SNS.
:)
你认为什么才是SNS呢?美国的SNS到底有什么要素?搬到中国来什么能用什么要修正?
谢谢
问题是支持的人首先连要素都总结不出来。
你说是donews的blog吗?要问donews的人,我不是,我只是用户
互联网上存在的东西只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延续,形式不同了,但本质没有改变,可很多人并没用看到这点。
线下可能比线上好些,但最重要还是要明白核心因素。
看来你对SNS的理解还是狭隘的很
同意
刚开通,密码不知哪个了。
我也觉得对SNS、六度空间的炒作太过了,但还是信息它们有存在的价值。互联网是虚拟的,他只是现实的映射,我的意思是,现实中存在的再互联网上也存在,只是会有所改变而已。
首先广告的吸引力就很够(精确),然后商务平台也在人气积累下搞起来了,支付系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