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搞在广州
到广州两周了,有点感受刚好作为《钱学》的实际案例补充,广州作为中国经济的先行者,她的变化也展示了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希望对她的分析,能帮助你提前捕捉身边的商机。
另通知:
下周日(2006年10月15日下午)准备出来玩玩聚会,在广州附近的同学如有兴趣记得前来参加啊,详情请看《乱搞搞广州聚会通知》。
正文
每年回来一次的好处是能非常贴切地感受到经济脉搏的跳动情况,记得2003年底那次感觉经济开始复苏了,果然一直稳步向上至今。
今年和去年(见《2005年末的广州》)比较是一个飞越:外地人压倒性地夺取了这个城市的控制权。
我住天河,外公住越秀区,往年只能在天河、东山区听到普通话,而在越秀、荔湾区京腔是一种异调,但这几天在老城区活动期间,身边竟然广州话成了偶尔。
城外的人想留在城里,城里的人终于搬了出来。
亲戚告诉我,很多亲朋都把老城的旧房子出租给外来人了,自己买了新房子,搬到番禺等离广州30分钟车程左右的郊外大型住宅区去住了,因为那些地方空气好,房子大。
这一新趋势对于我这个可以称得上在广州第一批从事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前从业人员”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因为广州人对生活习惯一成不变的执著是“中外闻名”的,旧广州人宁愿守着老区一张床,不愿要新区一幢房!
因为过去广州人思想牢牢地把“食在广州”引以为傲,没钱的人早上穿套睡衣踢拉着拖鞋到附近粉面小吃店吃碗粥、油条或牛腩粉;有钱的也类似装束去茶楼“一盅两件”,拿份报纸消磨一个早上,然后才施施然地去开工或做点小买卖。
但现在大家都宁愿放弃了这些熟悉的生活习惯,是为了郊外的新鲜空气?为了逃避拥挤的人潮?还是在竞争中落败于“外地人”落荒而逃呢?
近几年广州经济蓬勃发展,但细心的人却不难发现,这次的经济大潮和10年前,93、94年那次不同,其中主导者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那时候眉开眼笑的广州人现在聚在一起,谈论得更多的不是谁谁谁挣了多少钱,哪个厂倒闭了,亲朋下岗了;谁家病了,治病把存款用光了;竞争大,生意难做,挣不到多少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迁呢?
我认为,广州人的没落其实是商业模式的潮起潮落导致,可惜很多置身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仍在“等明天”,却不知道“昨日不再来”。
既然“昨日”是那么令人眷恋,就让我们时光导流,回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广州,看看那时候的广州人是怎样的一片风光。
(回来太忙乱,时间紧,每天只能写一点点。未完待续......)
》》》搞搞钱的学问目录
恩,那段时间发文章都很麻烦
是 donews版面在大改
呵呵 对阿
不是说广州人不富有,我很多朋友都很富,但确实比10前穷的人占95%,更富的人只占5%不到。
不然也不可能更新两天都没有评论捏
对广州一直没有什么了解,仅仅去过两次就试图理解一个城市的内涵,怕是太浅薄了。不过老爸在广州安了家,以后会投以更多的关注吧。
搞搞姐加油~
广州只是2000年经过两次,觉得摩托超多,很乱,天河那边还好点。
PS,这儿发言显示也好慢的,刚才发重复了。
当然不可否认,在某些高档的甲级写字楼里面,外省人会多于广州人,所以才会有“通常关上电梯门听到的都是普通话”的说法。而且放眼广州天河高档住宅区,很多都是外来打工创业的外省人。那么广州人都到哪里去了?广州人有个很好的习惯:不显富,跟山西人有点相似。但是又没有山西人那么彻底,在某些地方,广州人还是很阔绰的。例如我相信80%以上番禺楼盘业主,都是广州人,而把天河北CBD一带、东山区等房产都出租给外地人。一来可以获取高额的房租利润,无需付出;二来利用“以租养房”的策略,在郊外的别墅享受天伦之乐。
所以爱搞搞文章中的“外地人压倒性地夺取了这个城市的控制权”不合理了,广州人只是“借助”了外地人的资金,建立自己另外一块宝地。
现在广州人的思想变化很大,住到番禺去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番禺的很多楼盘,就犹如爱搞搞温中所说的,“空气好、房间大”,并且社区成熟,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完全可以在里面享受人生。
“搬到番禺等离广州30分钟车程左右的郊外大型住宅区去住了”又是一个生活指标提升的标志:广州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广州马上就要“禁摩”了,很多人都购置了小车代步。
广州人不显富,但是生活却是极其无忧的,“在竞争中落败于“外地人”落荒而逃呢”这样的说法,确实没有考究啊。